【论文摘要】大学生音乐素养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奠基、补益、优化等作用,而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堪忧,特别是普高公选课音乐教学,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,笔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,在于正确处理好音乐教学与大学美育、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、技能技巧与审美感悟、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这四个关系。 【论文关键词】音乐艺术;乐教传统;大学生;音乐素养;现状;问题;路径中图分 对于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的音乐课,说起来都认为很重要,而实际上不以为然:所处的地位,看作可有可无的点缀;所起的作用,以为是接受检查的摆设;所用的师资,认为懂些音乐就行;所设的教材,极少教研检查。于是,大学音乐公共课,虽设而实缺,纵有而徒名。从教育大纲来看,国家对此十分重视;从实际情况来看,并没有真正把音乐素养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。本文拟对此发表一些拙见。 一、音乐素养对高校学生素质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,一般人认为指的就是思想品德素质、科学文化素质、身体心理素质、劳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这几个方面。进入新世纪以来,这些看法显然陈旧了。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,过去的教育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,只看社会为本位的单方需要,现在大学生极具个性的素质逐渐凸显出来;从学科专业教育来看,过去的专业教育侧重于知识、智力等方面素质,而对能力的、非智力的综合素质则重视不够;从社会需求来看,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,不只是过去那种单一学科的素质,而是一种综合素质、整体素质。我们可以从品质、素养与能力这三个层面来研究大学生的整体素质:[1]就个体品质而言,必须身心俱健。品质、素养与能力三者凝聚到一处,就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,即涵盖品格、文化、体质、能力的必备基础素质;涵盖知识、技能、方法的自身专业素质;涵盖智力、情感、意志、个性的心理素质。而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大学生的基础素质、专业素质、心理素质将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。 1.音乐素养对基础素质有奠基作用,表现为音乐的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 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指大学生认识音乐、熟悉音乐、理解音乐的基本修养,其中包括乐理、视唱练耳、节奏训练等具体内容,包括感受音乐、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,还包括宣传音乐、运用音乐的实践能力。 我国自古以来,就有"乐教"的传统。古人认为,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的道德力量:对文人雅士而言"以乐修身"有助于"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";对芸芸众生而言,具有教化民众、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。外国人研究,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。所以,无论古今中外,都把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,作为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。 2.音乐素养对专业素质有补益作用,表现为音乐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启示 无论哪个专业都需要创新意识、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。21世纪将是人类智慧空前发展的时代,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,这样的时代呼唤的是创新型人才。创新型人才最突出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。音乐艺术对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,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、开阔与促进作用。现代科学研究,人脑分左右两个"半球"左半球具有语言、阅读、计算、逻辑思维等功能,人们习惯地称其为"语言脑";右半球具有对形象感知、记忆、时空概念、想像、情感等功能,人们习惯地称其为"音乐脑"左右脑既有分工又有协作,协同转化为人的智力。人类音乐诞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,无论音乐的哪个环节,都诱发人的想像力,激活人的创新力。 |